山水涧探秘大清200年开采历史的琉璃原料紫石洞纪实晒片
山水涧探秘大清200年开采历史的琉璃原料紫石洞纪实晒片
山水涧探秘博山200年开采历史的琉璃原料大清紫石矿洞纪实晒片
博山古称“颜神”,人文景观十分丰富,这里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齐长城; 有“长勺之战”古战场,始建于后周的颜文姜祠;有始建于1602年的碧霞元君行宫以及因园、范公祠等。
博山还是清代帝师孙廷铨、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和“县委书记的榜样”-焦裕禄同志的故乡。
博山陶瓷琉璃久负盛名,陶琉产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博山饮食文化丰厚,别具风味的博山菜肴和地方小吃,在鲁菜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颜神是昨天的博山,博山则是颜神的延续和发展。
距离淄博市中心最远的市辖区博山,是一座美丽的山城。270年以前,这里的地名叫做颜神镇。四围群山跌宕起伏,东南方向耸立着山东省第四高峰鲁山,淄河、沂河、孝妇河以及汶河的一脉支流从鲁中山地汩汩流出,分别向着北方和西、南方向蜿蜒而去。
颜神镇四面环山,自古地寡土瘠民贫。史料记载,清雍正十二年设立博山县时,上、中、下、下下四等地共有7.5万余亩,其中上、中两等地只占17.7%,农业收成满足不了民众的口粮,很大一部分需要邻县的供给。最早的时候地广人稀,随着人口的繁衍,吃饭就越来越成问题。生活在农业社会却填不饱肚子,颜神人便把目光转向了农业以外的领域,以寻求维持生活的途径。于是,颜神人透过瘠薄的土地,发现了地表下的宝藏。那沉睡于地下的煤、铁、铅、红土、陶土、黏土、铝矾土、焦宝石品种繁多,蕴藏丰富,正可做为农产品不足的重要补充。
因为这里离益都县治180里,地域偏僻,是封建统治阶级鞭长莫及的薄弱环节,才使得久禁开采的矿藏以民营、私营的形式发展起来。
颜神镇境内的西河、黑山、万山、山头、福山、八陡、石炭坞等地,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,而且埋藏很浅。几户人家联手,用一架辘轳,数条绳索,三五把镐,三五盏灯,再有家家户户都有的条筐,就可以凿出两三米口径、多米深的煤井,形成源源不断的产、供、销一条龙。人口多的,甚至一户人家就可以挖出煤来。
颜神镇的煤炭不仅换来生活所必须的粮食、布匹,而且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燃料的便利。 陶瓷工业在颜神镇被称为“窑业”。博山大街、五龙、山头、北岭、窑广、福山、石炭坞等地,是重要陶瓷产地。
琉璃是颜神镇除煤炭、陶瓷外的第三大产业,产品叫做料货,从事烧制琉璃业的人被称为炉匠。
大约从元末明初起,琉璃业开始兴起。琉璃的主要原料是马牙石、紫石,颜神镇境内有岱庄蟠龙山、岳家庄东南山、东石马南山和岳阳山、黑山多处生产,并且原料色泽丰富,为制作五彩缤纷的料器创造了条件。
琉璃属于装饰品的范畴,社会需求量明显少于陶瓷。生产作坊大多在西冶街一带,产品有珠子、珠帘、屏风、棋子、枕顶、灯壶、灯盖、灯罩烟嘴、鼻烟壶及各类玩具、零星器物,品种繁多,琳琅满目。颜神镇由此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琉璃产地。
(以上文字抄录于网络)
大清紫石矿洞遗址为人工矿洞和博山喀斯特地貌溶洞的结合体,是古今往来陶瓷琉璃之乡博山劳动人民艰苦创业的杰作(备注:紫石是在现代化工复合颜料技术未成熟前,博山历代琉璃工匠自己发现的一种紫色结晶矿物质,实用于琉璃行业彩炫产品的基本色料生产,是近代工业史中,博山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。);紫石矿洞开采于清朝年间,历经近两百年的纯人工开凿;保留了稳固的崖壁结构和自然喀斯特地貌岩溶洞走向,洞内巷道较多,曲径玄幽,有多处通风口,空气通畅,并且有三处出入口贯通;正常穿越距离大约在1公里多,在探洞向导的保护下,自己探索前进穿越大约需要2个小时左右时间。
探洞特色:
1、紫石矿洞保留了当年开采时的原貌,没有现代痕迹;
2、手工开采凿子的痕迹历历在目,清晰可见;
3、尽管是手工开采,在整个矿洞中,矿脉几乎开采殆尽,所剩无余;
4、喀斯特地貌在洞中一览无余,多出上下翻孔仅容一人通过;
5、矿洞中蝙蝠随处可见,紫石矿脉的余弦在灯光下闪亮着金线光芒。
|